之二:起風的瞬間
每週撰寫廣告實務心得,感覺像是回到高中時代撰寫週記般,可以盡情的暢所欲言,抒發己見;只是二十年前的生活週記是用小楷毛筆,規規距距、工工整整的書寫;現今則是藉由電腦數位科技工具,在鍵盤上建構文字。
記得五年前剛進入學校時,每當撰寫報告時,需先在紙上謄寫草稿,再根據草稿輸入電腦。經過近五年的訓練,現在已經完全適應文字數位化的表現方式,只要打開電腦,以倉頡碼直接輸入文稿,效率與速度提昇不少。不只是文字的表現已數位化,圖像也是如此,電腦繪圖已成為主流地位。覺得自己很幸運,能同時跨越二種不同的媒體表現方式,順利打開寬廣的視野。
春寒料峭,今年的春季特別冷洌,開學之後,幾乎每日冒著風雨至學校,最後一學期,心情很是複雜,盼望畢業的日子終將來到,就像昔日當兵時渴望退伍,現在是真的「破百」了,在不到一百天學習的日子,我反而開始不安,未來要如何規劃人生?設計科系作業繁重,就學時幾乎無法分心至其它事項,尤其自己可以自由運用的時間有限,我謹慎地利用片段時間,逐一完成課業,很了解自己是個沒有才華的人,因為沒有才華,所以更要用心,才能有所收穫。
進入學校的第一天,同事給我非常重要的忠誥:
──不要蹺課,只要蹺第一堂課,就會蹺第二堂課,蹺課是會成為習慣的。
而今,過完這季春,初夏東南季風微微地來臨,我想自己終於完成了一件完整的藝術創造,這件作品是心靈的藝術創造,與時間的拔河而成。
當初進校的目的是為了一張大學文憑,從小到大,書唸的不好也不壞,二十年前高中畢業當年,曾報考台中商專商設科,聯考落榜後,因家境清寒,自己很心甘情願的投入社會職場,展開一場起起浮浮的生命之旅。
社會職場上,我習於低調的生活,很本份的過日子。重回校園,重新拿起久違的教科書,回顧一年級,課程多屬通識學科及設計理論,學習上倍感吃力,尤其是英文課,本身的程度落差太大,戰戰競競地在陌生的領域耕耘,幸好一、二年級的英文勉強低空過關,很感謝張碧蓉及林大藩二位老師的熱心的教導。我深知,如果不把外文學好,是無法打開國際視野,我想畢業後,第一件事當是重新打好英文的基底。
一直很慶幸,能與一群程度優異的同學共同學習:在我們班上,有許多同學擁有出色的才華,從碩士甄試及各項比賽成績便可端倪出,是這群同學開啟我的眼界,或許自己並不能創造出好的設計作品,但在班上長期的接觸浸染之下,無形中全班的程度也跟著提昇上來。
最後一學期,我跨系選修了國貿系的「產業地理」,從事設計或廣告,眼界要寬、要遠、要懂得各項產、商業的狀況,才能創造出更符合內涵的設計或廣告作品。「產業地理」排在星期六的晚上,開學至今上了三個禮拜,覺得自己選課的方向是正確的,因為補強自己的弱點,我想,能在設計之外,懂得商業相關的知識,是件幸福的事。
五年級的廣告實務課,三位各具風格的業界名師,帶來不同的廣告思考模式,三位外聘老師中,個人最欣賞的是陶淑真老師,原因是其對廣告熱情的態度令人動容,尤其是陶老師具大將之風,其廣告人自信的氣勢,令人印象深刻;陶老師的教材內容很本土、也很專業,課程的實例都是陶老師個人在業界優秀得獎的作品,經由陶老師詳實的解說,更能領會廣告人幕後創作過程的甘與苦。
相較於陶老師以本身的廣告作品現身說法,陸立華老師的課程內容則以國外的廣告作品為主,每周觀賞上百張國外廣告平面作品,二人的教課內容全然不同,陶老師對於時間的掌控相當精確,講課時臨危不亂,善於營造師生之間互動的氣氛,課程生動活潑。陸老師則顯得較為木訥、樸拙,需用心仔細聆聽方可體會弦外之音。老實說,受限自己的英文程度差、加上文化上的差異,陸老師精心搜集的國外作品,許多作品我真的看不懂,我反省自己的英文程度實在太差了,上了四年多的大學,程度仍不如國中生,以致無法體會國外諸多優秀廣告作品,在學習的路程上,我必須更加愓勵自己,隨時補強弱處,才能獲得更多的新知,否則,坐井觀天易使自己成為井底之蛙,無法再向前邁進。
上星期的廣告實務課,陸老師提到二個廣告創作的觀念:
一、自己或別人做過的東西,永遠都不要再模倣、重覆。
二、專心做一件事,絕對會達到目標。
這二個觀念值得深思,設計沒有絕對的答案,站在不同的立場會有不同的答案。模倣與重覆是學習的過程,經由模倣與重覆,是快速達到效果而且不會出大差錯的一種學習方式,但一旦習於模倣與重覆,便走不出自己的路與風格,甚至陷入窠臼一再翻炒冷飯,藝術創造的生命力也因此結束。專心做一件事,絕對會達到目標,我想陸老師想表達的是「鍥而不捨、堅持到底」的精神吧!試想一件事已完成百分之九十九,卻在剩下百分之一最後關頭輕言放棄,功虧一潰,如此的結局最令人嘆惋。
連日的陰雨終算結束,儘管氣象報告說將有另一波的寒流來襲,春風冷冷地吹,起風的瞬間,帶來新生的訊息,經過春寒之後,我相信今年畢業時會有豐碩的收穫。
之三:反省與感謝
若說陸立華老師的廣告實務課教法是水平式的,每週固定反芻平面廣告作品為主題;那麼陶淑真老師的教法則是垂直式的,帶領我們攀爬廣告實務的一○一大樓,一層更上一層不同高度的廣告世界,對於有心進入廣告業界的同學,實際的教材有著相當的助益。
聽陶淑真老師的授課是會上癮的,感覺陶老師的組織能力及邏輯思考相當強,專業的素養根基紮實,這堂廣告實務課,陶老師確確實實教授了現今臺灣廣告工作實務,從第一堂的廣告與品牌、第二堂廣告創意與行銷、至上星期第三堂廣告策略的解讀,課程連貫脈絡清楚,想必陶老師在廣告業界投注了相當的心力,點滴累積至今深厚的功力。
上星期授課的重點著眼於廣告策略的解讀,時間點正好遇到金犢獎競賽,正有助於參加此次比賽的準備。陶老師開門見山簡潔俐落說出策略單的目的:
──幫助創意人員創意的形成。
陶老師提出很棒的見解:
──「策略是工具,創意人員可以要求好的策略,拒絕壞的策略單;因為好的策略單才能創造出好的廣告,壞的策略單作不出好的廣告。」
接著,陶老師介紹臺灣三家著名的外商廣告公司的策略單,這三家分別是:奧美廣告、智威湯遜廣告、達彼思廣告。
想必此次的授課內容,是陶老師在各大外商廣告公司征戰多年累積的深厚心得,配合陶老師新近剛出爐的廣告創作,生動地引領我們進入廣告的真實殿堂。在觀賞陶老師新近的統一Meee豆奶廣告時,不知為何,腦海突然聯想起黑澤明的電影《生之慾》,我自己不知道為何會有此聯想,但當時的情境,有股強大的生命力自心田流過。
末段,我要很感謝夜設五A的洪紳佑同學,順利幫忙解決了電腦硬體設備的問題,使課程得以順利繼續,這段相助的小插曲,令人溫暖無限。
之四:讀商業周刊雜誌〈美力時代〉封面故事專題有感
繼去年(2004年)四月份《商業周刊》第859期封面專題報導〈新奢華主義〉,今年元月份第896期封面專題報導〈根本哲學〉,三月份第903期,該周刊再度以設計主題為封面故事專題:〈美力時代〉,顯示設計在國人的經濟生活產生了質與量的變化。
國內屬於經濟性質的雜誌大都偏重於國貿、企管、工製、服務等主題,很少報導有關設計相關的訊息,有之也只是聊備一格。商周站在潮流的先端,以全方面的宏觀視野,深入報導目前在臺灣正進行的一場美學及美感時代運動來臨,對於學習、從事設計的人員而言,是頗為值得參考閱讀的專業報導。
相對於國內的設計、廣告專業雜誌而論,《商業周刊》所持的視野與論點有相當大的不同;專業設計、廣告性質的雜誌,其內容是針對業界人士而寫,內容偏向專業的技術與觀念報導;而《商業周刊》的目標群是一般商業人士,故在內容的取材及論點,均以廣大的商業人士所設計,故報導內容的角度有很大的不同。
此次的美力時代報導中,蔣勳教授提出國內的設計藝術教育太過於「速成」,個人覺得這是大環境的因素影響所致。在學校學習的這五年,印驗蔣教授的觀點,是很令人感嘆的。大二的「文學欣賞」,及大三的「人文科技──生死學」,教授的二位老師學識及教育熱誠都很夠,且採學習自由的方式,不以點名強迫學生來上課,每次上課人數稀稀落落,老師也不為意,認為主動的學習才能真正學到東西。對於設計系的學生,少有人會下功夫修此二門通識課程。我想這是學生心態問題,同學常認為設計技術是學習最重要的部份,對於人文及觀念的養成,老實說並不是很重視,這之間造成了盲點。
廣告設計的目的在於說服人,但不是強辭奪理,或者只是個人的喃喃自語,如何引起多數人的「共鳴」和「感動」,或許是更重要的事情。很多時候,我常會不自覺地迷失在設計的地圖,找不到出口的方向。人生和設計一樣,要有熱情作為支撐的點,才會走得長久。
反思這五年的學習,我覺得最美好的回憶,是假期和同學出遊的印象;尤其是大三尋訪屏東舊好茶,班上近二十位同學集體上山,回程時也把垃圾帶下山,那份對大自然、對原住民部落的愛,是一輩子美好的記憶。老實說,每次和班上同學出遊,尤實是和大智,感覺是在探險,路程驚險不輕鬆,但很過癮,對長期在都市生活中的我,上了無比豐富的課程。我知道自己畢業後,仍會縮回原先的小框框,這些生活經驗,都會成為絕版,也正因為如此,更顯珍貴。
閱讀此篇專題報導,憶起在學五年的設計生活,有苦有甘,人生的況味都在其中了。
之五:參加時報廣告金犢獎比賽有感
總算在截稿的前一日完成金犢獎參賽所有事項,當稿件交赴郵局,心中彷彿落下了一顆大石頭。
去年第一次參加金犢獎,由於欠缺經驗,稿件遲至截稿日才完成,後續的輸出、線上報名、檔案轉光碟、裱版、ATM轉帳報名費、作品打包、郵寄……等等設計行政事宜相當瑣碎耗時,幾乎來不及;今年,處理這些後續工程就覺得得心應手多了,但還是發了不少時間處理。
前天,溫素敏、朱令峪老師有事來我工作的地方,他們都曾獲得聯合報的小說獎,文學的造詣功力深厚;於是,央請二位老師幫忙校正此次金犢獎的廣告文案,經過老師的潤飾,文字的部份完整許多。二位老師個性都很謙虛,朱老師、溫老師分別畢業於臺大法律系、師大國文系,我在二位老師身上看到了「智慧」與「學問」,也學了不少處世的道理。溫老師特別喜歡臺灣工藝研究所中的〈卓蘭藍衫篇〉,雖然單純但有深郁的人情味,我告訴老師裡面發生的故事,就是自己第一次造訪卓蘭的甜美回憶。
上個禮拜,很意外地陶淑真老師又出現在課堂上,知道我們要參加金犢獎,她特別指導講評,廣告人的角度果然是專業的,老師發現此次參賽作品的標題寫法大多是「海報式」的直述法,缺少引人引勝的關鍵。另外作品的作品構成太過「安全」,應該可以再大膽創新,走新的路。
陶老師第二個與我們分享她到印度開廣告大會的心得。印度去年被高盛公司譽為「金磚四國」之一,是目前經濟進展快速的國家之一,軟體代工業發達。經由陶老師解說,才知道英文是印度的官方語言,並且電影工業發達,尤其是歌舞片。配合攝影簡報,生動地分享了陶老師的廣告職場經驗,並「神遊」印度。
第三個部份,陶老師帶來了廣告新的趨勢:品牌全傳播,在四大媒體已日漸僵化成制式,廣告的工具不斷地被翻新,新的創意媒體可以用少許的經費,創造出很大的效果,創意不僅是垂直思考、而且可以橫向思考,打破框架、格局。這一課題,涵括了傳播學,陶老師舉例說明國內著名案子,甚具新意,很有挑戰的空間。
最後,陶老師發給同學習作題目,題末陶老師的話強調:
給我好創意,其餘免談!
果然是好創意的策略單,很具「陶老師」的風格
之六:什麼是好廣告──陸立華老師廣告實務講座
講題一:臺北「門月閒」房地產廣告
準備上課用的器材時,陸老師談起臺北近期有個房地產廣告,企劃的專案名稱為「門月閒」,創意不落俗套,新鮮且富深度。
講題二:參觀此次畢業展的感想
陸老師和我們分享參觀此次畢業展的心得,陸老師認為我們最終呈現出來,普遍都只秀出後端的東西,缺少前端的部份,有尾無頭,應提出「為什麼」的源由,加強印象與說服力。
講題三:亞洲地區(新加坡、香港)好廣告賞析
課程的重心,陸老師表示,亞洲的廣告作品,他較偏好香港、新加坡的作品,日本的廣告太具有「民族」色彩,並不容易理解。雖是如此,陸老師還是透露下週的課程,就是介紹日本的廣告作品。
此次陸老師介紹的香港、新加坡的作品,令人驚艷,其水準之高,不遜臺灣,看來臺灣廣告國際化的腳步得更加強。陸老師提醒我們,未來大陸的潛力無窮,在本屆大陸金犢獎初審時,大陸學生在會場提出的尖銳問題,其思考模式和企圖心都比臺灣的學生高昂,值得再三的回味。
在構想與執行之間,好構想最後廣告出爐後不見得都有好成績,好的執行會將作品「起死回生」。
廣告作品要注意目標對象群,不要將廣告目標群搞混了,作出不具任何經濟效益的廣告。不要忘記廣告的原始目的。
單純、簡潔的廣告,要比複雜、凌亂的廣告效果強,不要一味的加入太多元素,慎選素材,過濾素材,廣告只要留下最後精華的部份。
廣告不只要呈現表象,最後還要提出解決的方法,廣告才有餘味。
就算是很低的廣告預算,也能做出很高創意的廣告,廣告人不要被廣告預算高低所左右,低預算仍能做出很高級的品牌形象。
沒有任何東西不能做廣告,只要多一點的想像與感情,廣告就會變得更不一樣。
講題四:注意國際及社會的未來趨勢
社會在變,國際局勢也在變,注意趨勢及潮流,保持一顆敏銳的心,養成隨時隨地觀察的習慣。陸老師提出大陸一胎化政策,在未來的國際會引起的社會現象,值得密切觀察。
講題五:習慣閱讀、回想生活
課程結束之時,陸老師鼓勵我們養成讀書的習慣,每天閱讀,沉澱自己、厚實自己。睡前在腦海回想今天一整天所發生的事,對廣告的創作裨有所助益。
之七:什麼是好廣告──陸立華老師廣告實務最後一堂課
老師的話:
講題一:負面性的廣告運用要小心
負面性的廣告運用要格外小心,不要弄巧成拙,傷及品牌形象。運用負面性的廣告,事後可以藉由市調來追蹤其成效與效果,並細心修正其廣告方向。
講題二:廣告的最終目的
不要忘記了,廣告最終目的是幫助銷售。
講題三:「產品」一定要出現在廣告上嗎?
產品一定要出現在廣告上嗎?未必。只要創意夠強,產品未必要出現在廣告上,廣告表現的手法是無窮止的。
講題四:廣告等於創造
基本功要紮實,隨時隨地觀察、想像、創作。
講題五:最後的叮嚀
一、不要找標準答案。
二、信心。
三、外語。
四、不要作一個匠。
五、預演。
六、熱情。
七、大家都在看。
八、不要讓客戶的廣告太安靜。
九、不好的廣告如果沒有人想出來,它是不會出現的。
十、人只有一輩子,好好的玩。
學生的話:
想了一整個晚上,太多的話想說,卻寫不出。求學的五年來,主任的照顧與受教,誠懇的跟主任大聲說: ──謝謝,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