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頓〈告別交響曲〉(註1)
如你在遠方 在瞭望
在構思音符的美感
在回首城市的繁華
紅色的思緒是飛揚的風箏
白色的山脈幻成你的脊背
前衛與後現代辯論歲月的年輪
遺忘與記憶編織抽象的旋律
從和平的時光緩緩漫步
捎來你在遠方的足蹤
二、柴可夫斯基〈悲愴交響曲〉(註2)
就這樣恣意的躺在大地上吧!
任歲月的思緒填寫輪廓
任哀淒的變奏解釋低潮
日夜光陰軌道相互交錯
西伯利亞的寒流冷酷逼迫
冰凍的心情如何溫暖
讓撞擊的聲調繼續流浪
繼續在宇宙中無止境流浪
遊子會瞭解十二月的眸光
三、維瓦第〈四季協奏曲〉(註3)
山谷底的牧笛你聽見嗎?
曠野上的精靈你看見嗎?
詩的噴泉敲響不滅的信仰
這是四季
兩朵雲相偕遺忘憂傷
現代與古典山水重逢言歡
點燃黑暗中的一盞燈
明滅規律的破曉印象
註1:
海頓的〈告別交響曲〉充滿了愉悅的貴族氣息,又有古典曲式的莊重,偶而展現些許的幽默感,海頓與貝多芬的作品呈現強烈對比性,貝多芬凝重沉潛,海頓輕快可喜。
註2:
柴氏生前最後一首作品〈第六號交響曲〉,悲愴是後世所標誌的。柴氏發表完〈第五號交響曲〉,已聲名大噪,面對大眾的掌聲,柴氏面對更大的衝擊;如何突破自己,再創作出更優秀的作品,〈悲愴交響曲〉正是柴氏用內心沉重的世界所譜寫的鉅構。
註3:
這是一首廣受大眾喜歡的小提琴協奏曲,全曲從春、夏、秋、冬時序的進行而有不同溫度感受,曲集共十二首,每三首為一季段落,維瓦弟成功運用抽象的手法寫出,情境非常生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