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門町是我對台北的第一印象
當年臺北車站尚未遷移現址
中華商場依舊矗列於中華路上
高三那年寒假
和班上另一位同學
北上面會原是大甲高中轉學復興美工的同學
專程至臺北旅行
想去臺北市立美術館見識見識藝術
下火車站同學先帶我們用餐的地方
就在大名鼎鼎西門町的麥當勞
彼時麥當勞剛剛引進臺灣
坐在滿室充滿香菸味吵雜的室內環境
體會臺北人新潮流行的況味
昂貴奢侈的消費
發了不少假日打工及獎學金攢下的辛苦錢
這些年西門町改變的很大
時代飛快的進步
現今臺北市最繁榮的地區是信義區
我對101大樓高消費文化沒有多大的興趣
年初臺北書展至世貿中心
領取映象故事攝影創作獎項
頒獎完後稍為流連書展
即匆匆趕回臺中
沒有時間再至商圈內的誠品旗鑑店與101大樓逛逛
只有西門町
才是我內心最懷念的城市鄉愁
九○年代短期待過臺北一陣子
當時西門町已漸漸沒落
逛街的人群移往東區
西門町變得冷清
張清芳唱過一首臺語歌
──八○年代美麗的哀愁(註)
歌詞的第一段背景地點就是西門町:
八○年代無詩也無歌
秋天過了冬天到
西門町 霓虹像雨網
路淡淡 車在動
電影街 全是人
八○年代無詩也無歌
鬧熱西門町
阮依然是孤單
歌詞的意境引人入勝
西門町確實帶著美麗的哀愁
在過往的八○年代
隨著都市計劃的打造更新
西門町重新復活
西門圓環成為捷運站的吞吐口
原本藏污納垢的紅樓及西門市場
成為現今臺北當紅的文藝界場所
淘兒唱片與領航者唱片不見了
取而代之的是五大唱片與玫瑰唱片
麥當勞原本是老伯伯聚集的大本營
已變成年輕消費市場的誠品商場
吉普賽民歌餐廳消失無蹤
物換星移 滄海桑田
跨向不惑四十歲的我
對西門町有一份疼惜的感情
2006/8/3出差臺北
夜宿國軍英雄館
餘暇重遊西門町
溫習昔時的城市歲月
成都路的楊桃冰店
開封路的賽門甜不辣
以及峨嵋街的阿宗麵線
依然保存了記憶的好味道
西門町地區裡的電影院
一家接著一家停止營業
幸好還有真善美戲院堅持理想
獨自徘徊西門町
〈八○年代美麗的哀愁〉的末句
鬧熱西門町
阮依然是孤單
反映出自己目前的處境與寫照
註:〈八○年代美麗的哀愁〉作詞:林邊/作曲:廖學良/原唱:張清芳(點將唱片/19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