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原點

畢業之後,偶而翻閱〈繪畫〉及〈構成〉課的習作
覺得自己真是幸運,有幸連續跟隨二位大師
大一〈繪畫〉課的李杉峰教授
大二〈構成〉課的郭挹芬教授
二位老師都是來自國內頂級的師範大學美術系
才氣縱橫不在話下
治學的態度更是嚴謹
當年看著雙號組的同學上這二堂課悠哉遊哉不費氣力
我們單號組的同學卻是如履薄冰苦思奮戰
現在回想,正因為當年的辛勤與付出
才奠定下設計功力的穩固礎石

郭老師年輕時代偕師丈盧明德老師
留學攻讀日本筑波大學藝術研究所
是初期國內錄影與複合媒體裝置藝術的先驅者
或許是因其藝術創作性格所致
郭老師的教學方式彈性具實驗精神
上課的地點並不單單侷促於教室
有時會是在學校的餐廳
有時會是在臺中科學博物館
郭老師如母者般
悉心的引導著學生開創多元的創作之路
鼓勵我們尋找、開發、運用不同的素材
並賦予作品新的生命與意義
每項作業完成後
老師並非只是繳交評分了事
她讓所有同學帶著自己的作品上台解說其創作理念
並專心聆聽學生的想法後
再給予中肯的批評與積極的建議
教學相長之下,整體學生的程度提昇速度更快

郭老師對生活的感受度很敏銳
現在大家通常以「○年○班」來區分出生的世代
我第一次聽到這個說法
就是在郭老師的構成課裡
郭老師教授的並非只是設計上的構成
而是整個生命的構成課
她讓學生學會自我成長
在成長中創作出有靈魂的作品
大四,郭挹芬教授個展於台中市文化局《秘密花園》裝置藝術展
第一次實體觀賞老師的藝術作品
見識老師非凡的藝術功力
老師運用多種科技的方法與原理
理性之中刻劃出感性的生命哲學
我仍惦懷展場中數也數不清的蝴蝶
「莊周曉夢迷蝴蝶」
我在老師的裝置藝術中咀嚼詩句的深沉意境

郭老師曾與我們分享日本求學經驗
春天整片飄零的櫻花如雨時的絕美
2005年5月,我們即將結束大學夜校生涯
同時得知郭老師提早退休的訊息
帶完我們班的專題製作之後
郭老師與我們同時離開中技商設系
緩緩步下商設系的大本營──昌明樓
腦海浮現出想像櫻花雨的畫面
告別,或許也是豐富生命的一種構成

回到相遇,在人間